貝科新肽(查看)-熒光原位雜交
武漢貝科新肽科技有限公司
- 主營產品:原位雜交,亞細胞定位,蛋白互作,啟動子篩選
- 公司地址: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關山大道289號紫菘逸景華庭二期109棟2層2002-3號
咨詢熱線: 15002786799
立即咨詢
QQ咨詢
信息詳情
原位雜交技術(In situ hybridization,ISH)是分子生物學、組織化學及細胞學相結合而產生的一門新興技術,始于20世紀60年代。1969年美國耶魯大學的Gall等(1969)首先用爪蟾核糖體基因探針與其卵母細胞雜交,將該基因進行定位,與此同時Buongiorno—Nardelli和Amaldi等(1970)相繼利用同位素標記核酸探針進行了細胞或組織的基因定位,從而創造了原位雜交技術。自此以后,由于分子生物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分子、質粒和噬菌體DNA的構建成功,為原位雜交技術的發展奠定了深厚的技術基礎。

基因組原位雜交技術基因組原位雜交(Genome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技術是20世紀80年代末發展起來的一種原位雜交技術。它主要是利用物種之間DNA同源性的差異,用另一物種的基因組DNA以適當的濃度作封阻,在靶染色體上進行原位雜交。GISH技術初應用于動物方面的研究(Pinkel et al.,1986),在植物上早應用于小麥和栽培種的鑒定(余舜武等 2001;王文奎等 2000)。

原位雜交技術還在以下生物領域有應用:
細胞化學和學:原位雜交技術可以用于研究細胞內特定化學物質的定位和分布,例如檢測細胞內酶、、神經遞質等物質的分布和定位。此外,還可以應用于學研究,例如檢測細胞、分子的分布和定位等。
神經科學:在神經科學領域,原位雜交技術常被用于研究神經元的生長、發育和連接等過程。例如,通過標記特定基因的探針,可以檢測神經元中特定基因的表達和定位,進而研究其在神經信號傳遞、神經環路形成等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