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原位雜交-貝科新肽科技公司-原位雜交技術
武漢貝科新肽科技有限公司
- 主營產品:原位雜交,亞細胞定位,蛋白互作,啟動子篩選
- 公司地址: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關山大道289號紫菘逸景華庭二期109棟2層2002-3號
咨詢熱線: 15002786799
立即咨詢
QQ咨詢
信息詳情
以菌落原位雜交為例:對分散在若干個瓊脂平板上的少數菌落(100-200)進行篩選時,可采用該方法。將這些菌落歸并到一個瓊脂主平板以及已置于第二個瓊脂平板表面的一張纖維素濾膜上。經培養一段時間后,對菌落進行原位裂解。主平板應貯存于4℃直至得到篩選結果。
將少數菌落轉移到纖維素濾膜上
(1) 在含有選擇性的瓊脂平板上放一張纖維素濾膜。
(2) 用無菌牙簽將各個菌落先轉移至濾膜上,再轉移至含有選擇性但未放濾膜的瓊脂主平板上。應按一定的格子進行劃線接種(或打點)。每菌落應分別劃線于兩個平板的相同位置上。后,在濾膜和主平板上同時劃一個含有非重組質粒的菌落。
(3) 倒置平板,于37℃培養至劃線的細菌菌落生長到0.5-1.0mm的寬度。
(4) 用已裝防水黑色繪圖墨水的針頭穿透濾膜直至瓊脂,在3個以上的不對稱位置作標記。在主平板大致相同的位置上也作上標記。
(5) 用Parafilm膜封好主平板,倒置貯放于4℃,直至獲得雜交反應的結果。
(6) 裂解細菌,按本段下面所述方法,使釋放的DNA結合于纖維素濾膜。

原位雜交技術(In situ hybridization,ISH)是分子生物學、組織化學及細胞學相結合而產生的一門新興技術,始于20世紀60年代。1969年美國耶魯大學的Gall等(1969)首先用爪蟾核糖體基因探針與其卵母細胞雜交,將該基因進行定位,與此同時Buongiorno—Nardelli和Amaldi等(1970)相繼利用同位素標記核酸探針進行了細胞或組織的基因定位,從而創造了原位雜交技術。自此以后,由于分子生物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分子、質粒和噬菌體DNA的構建成功,為原位雜交技術的發展奠定了深厚的技術基礎。

原位雜交技術是一種在生物組織或細胞中定位DNA片段或RNA序列的重要生物技術,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該技術在醫學、農業和工業等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可以幫助人們深入理解基因表達和遺傳特征,為疾病的診斷和、品種的鑒定和遺傳育種以及產品安全性和穩定性的檢測提供有效手段。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原位雜交技術的應用前景將更加廣闊,為生命科學和醫學等領域的研究提供更多可能性。